|
詹純新:“走出去”的中聯重科“走進去”
發布人:安徽道遠機電工程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:2013-01-04 瀏覽次數:0
<P><FONT style="FONT-SIZE: 10.5pt"> 12月29日,在“第四屆中國經濟前瞻論壇”上,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詹純新表示,中聯重科在實踐中摸索出的跨國并購的五項基本原則,讓“走出去”的中聯重科也“走進去”了。<BR>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中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,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不斷占領國際化戰略的高地。這種態勢越明顯、越強烈,中國企業也越受到世界的關注?!霸谶@種情況下,我們更應當回過頭來思考三個最基本的問題:中國企業為什么要‘走出去’;能不能‘走出去’;‘走出去’有哪些機遇和挑戰?!闭布冃抡f。<BR> 中國企業為什么要“走出去”?詹純新認為,國家利益和企業自身發展這兩個層面都決定了中國企業一定要“走出去”。<BR> 國家的崛起往往是以實體經濟崛起做支撐。成就越來越多的世界級企業,打造一批代表國家利益、具備全球行業掌控能力的國家公司是當今中國崛起的需要。然而,反觀中國大多數企業,能代表中國行業的企業尚不多見。<BR> 詹純新說,一個普遍現象是:國內經濟發展速度快,行業的市場情況就好;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放緩,行業的市場情況就差。只局限于國內競爭的企業群體,失去的是自身的能力,行業性產能過剩就成了跳不出的魔咒。因而,“走出去”是中國企業拓展發展空間的需要。<BR> 中國企業能不能“走出去”?詹純新認為,得益于國家多年的培育和扶持,中國已經形成了產生世界級企業的土壤,比如通訊、航天、電力、軌道交通、高端裝備制造業等。它們的發展速度驚人,發展質量和技術水平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,相當多企業已經具備了“走出去”的能力。從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摸索,到新世紀之后的高速發展,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企業的重要支撐點。<BR> 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又是什么?詹純新認為,對中國企業而言,國際化之難,難在中外企業文化的差異;難在對國外人文環境的理解;難在對各國貿易壁壘的突破;難在沒有國際化的人才;難在相當多中國企業還在用中國式思維做國際化的事情。這一系列挑戰造成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,尤其是在海外并購中水土不服。相當多中國企業“走出去”了,但是沒有“走進去”。<BR> 盡管如此,中國企業的機遇大于挑戰。詹純新表示,2008年以來,全球金融危機余震未了,歐債危機持續發酵,世界經濟仍處于艱難的低谷期,這對中國企業來說是“走出去”的黃金窗口期。<BR> 詹純新介紹,中聯重科是一家專注于工程機械裝備研發制造的企業,年銷售收入接近1000億元。2008年金融危機前,中聯重科收購了當時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意大利西法公司,并且成功進行了整合。目前西法走出了低谷,今年前三季度的利潤是金融危機前2007年全年利潤的3倍?;谧陨淼乃伎己蛯嵺`,中聯重科總結出企業跨國并購的五項基本原則:包容、共享、責任、規則、共舞。<BR> 包容就是用尊重、理解和主動適應,達成文化的融合。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異,這成為國際并購整合中的重大障礙。消除障礙最需要的就是包容。想獲得別人理解,首先去理解別人;想要達成共識,首先去換位思考。只有跳出固有思維海涵他人,才能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差異。<BR> 共享就是成果、風險共擔,打造利益共同體。國際化不是經濟殖民,不是征服,而是要在共同愿景下建立一個利益共同體,實現共同發展。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,在企業并購后,對管理團隊進行股權激勵,在綁定利益的同時凝聚人心。<BR> 責任就是用負責的行為贏得當地尊敬?!白叱鋈ァ钡闹袊髽I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是:對員工負責,對企業的未來負責,做一個好的企業公民,尤其應當認真對待員工,認真對待財源。只有企業對員工負責,員工才會對企業負責,只有負責的員工,才能成就受人尊敬的企業。<BR> 規則就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契約精神。只有建立規則、認同規則、遵守規則,管理才有章法,做事才有規矩,評價才有標準。規則是硬性的,是不可突破的底線。敬畏規則、遵從規則,需要從一開始就做到約法三章、令行禁止。對于被并購的企業,要將其納入同一個管理體系,由同一種標準形成統一的管理語境,處理問題一視同仁,信任而不放任。不適應企業發展、不利于資源整合、不按規則辦事的人必須換掉,這就是規則。<BR> 共舞就是定好角色,定好流程,各就各位。共舞是收購之后的整合行為,更是持續經營行為。只有共舞,才能實現戰略的統一,管理的一體化,技術的協同,市場渠道的共享和文化的和諧。<BR> “這五項基本原則讓‘走出去’的中聯重科也‘走進去’了?!闭布冃卤硎荆鐕①彽奈屙椈驹瓌t是源自中聯重科的實踐,又促成了并購整合實踐的成功。中聯重科堅信,跨國并購秉承包容、共享、責任、規則、共舞這五項基本原則,能更好地融入全球主流的產業生態,成就世界級企業。</FONT></P>
上一篇:無
下一篇:“中國制造”不能貽誤再工業化戰略機遇期 |
版權所有 ? 2010-2012 安徽道遠機電工程有限公司
皖公網安備 34019202000833號 |